“诚信点赞安徽”征文:《秤》
发布日期:2025-07-17 浏览次数:57
还没看到人影,村路尽头便先荡来一声吆喝:“打~ 豆腐嘞来 啦!”淮北临涣的村路上, 小赵姐的三轮车摇摇晃晃轧出两道浅 沟。
小赵姐具体什么时候来的我已记不得了,她只是从开始每周 一两次到后面每周四五次的,骑着三轮车带着满满的食品和日用 百货从镇上往北边的几个村子里叫卖。
她的三轮车斗挤得满当当: 烧饼挨着桃酥, 酱油压着豆腐, 五毛一斤的茄子和白菜挤在鼓囊囊的大塑料袋里,在车斗的摇晃 里溜到边角,又被几道麻绳拦腰勒住。这全是些算不上价钱的东 西, 却载着一个村庄的期盼。
起初,小赵姐骑着三轮车进村,吆喝声在土路上响得有点生 分。车斗里东西不少, 但围上来的乡亲不多。生意自然是做的, 烧饼 、桃酥 、酱油 、豆腐, 论斤论两, 钱货两清, 干脆又利落。 递过去让尝鲜的点心,大多被笑着摆摆手推辞了:“刚吃过饭,下 回 ,下回!”而日子长了 ,车轮在村子里走过的印子深了,这声吆 喝,早已成了乡村善意的注脚,穿透了十元一双的布鞋和三块半 一斤的面条, 直直落进人心底。
小赵姐的秤与众不同:称完重,总要多添一把菜,五块六的 账抹成五块,不买的也递块点心尝尝。电子秤脆生生的报数音还 没落下, 她手快得像抢, 又抓起一把青菜塞进塑料袋:“凑个整, 算五块!”称完豆腐, 刀尖一旋, 削下一块边角料添进去:“这是碎渣子嫩, 炖汤香!”遇上不买的老人, 她照样掀开点心盒子 , 捏块完好的麻花递过去:“奶 ,尝尝甜甜嘴儿!”有老人买完豆腐掏 零钱,枯树皮似的手抖得厉害,几个硬币叮叮当当滚进车辙沟里。 她麻溜儿蹲下身,一个不落全捡起,却又数出两个黄澄澄的五毛 钱, 硬塞回老人打补丁的衣兜:“算我孝顺你的, 不要钱!”
她有个巴掌大的硬壳本子,密密麻麻写满了字:“七婶要顶草 帽(要宽檐的)”、“三爷缺瓶风油精(绿瓶劲儿大)”、“张婆的布鞋买大 了半码(下回带 38 码来换)”。下次她的吆喝又从村口传来,草帽 一定还在,宽檐上还多缝了圈旧蓝布,是怕正午日头太烈刺了七 婶的眼。布鞋用件半旧的布裹得严实,防着路上落了灰。最叫人 觉着稀罕的是“以物换物”, 西头老赵家新碾的小米, 金灿灿装了 一布袋,换走她三斤挂面;东头孙婆腌的萝 卜干,咸香扑鼻,换 了她一包酥饼。农忙时候坡脚老王叔家门路口上晒麦子,他一个 人几乎无法应付,小赵姐帮着翻晒麦粒,脊背弯成一张弓,汗水 顺着脖颈往下淌。乡里乡亲的情分,也就在这不言不语的劳作里, 沉甸甸地落下了。
日头渐渐偏了西,车斗快见了底。空出来的车斗一角却一点 也不空落,东家塞进去几枚鸭蛋,不收便要生气;西户丢进去一 捧杏子,说是自家种的不要钱;听见吆喝声的张婆慌忙回家生火 做饭,等到小赵姐到了,便堵着让她一定要到家里吃口饭:“饭都 做好了 ,吃完再走,不耽误你事!”… …三轮车便驮着空塑料盒与 满当当的情分,在土路上颠簸。那台电子秤安静地躺在车斗角落,
屏幕暗着。它一天里报过多少冷冰冰的数字? 五块六, 三块二, 八毛九 … …可那些抹去的零头,多添的一把菜,硬塞回去的几毛 钱,哪一样是这塑料壳子能称得出来的呢? 秤盘上称得出几斤几 两, 却称不出人心换人心的份量。
小赵姐,她说自己不过是个卖豆腐的。然而在她骑着三轮车 的日子里, 她的车轮碾出皖北平原的晨昏线( 日复一日地丈量着 皖北平原的村道),也碾(丈量) 出一条朴素的道理:诚信不是账 本上算得分明的数,它是抹去的零钱,是电子秤报完价后多抓的 那把菜,是硬壳本子上打的那个勾,是路口上弯成弓的脊梁,更 是日头西坠回家的路上, 那筐空空却压得车架吱呀作响的温热。 这温热, 比什么都沉, 比什么都珍贵。(聚合新材料 袁冬 阡陌编辑)
- 上一篇:“诚信点赞安徽”征文:守水池的人
- 下一篇:“诚信点赞安徽”征文:诚信为帆 窑河潮涌